站点图标 茶栗栗屋

东京大学情报理工学系研究科创造情报学 2025 冬入试修士合格详细经验

此文同时载于 NJU CSE Flyers 本年的手册上,发在 blog 上的是脱敏后的版本。后续有可能转发在 b 乎上,那边似乎人多。反正我已经接近实名上网了,不介意再进行一点自我开盒。
※ 碎碎念含量极高。※ Disclaimer: 我与以下提到的任何第三方机构不存在任何 affiliation 关系。
※ Note: 近两年东大创情的入试有较大变更,例如智能情报处理英文项目即将废止,电子情报学的冬入试将停止进行,创造情报学的夏入试将不可选电子情报学,等等。请务必以自己备考时的学校官网公布最新信息为准!
※ License:此文禁止任何形式的未经提前联系与书面同意的转载!此文并不使用此 blog 其它文章所使用的 CC BY-NC-SA 4.0 China Mainland 授权协议,而是保留所有协议。

今年 1~2 月考了 UT 的情理创情,侥幸合格并于 10 月,即本文发出来的当月,入学,因此在此分享自己的经验。

背景

申请时间线

T, G, JLPT 准备

日本方向,GRE 如果不走 SGU 是完全不需要的。但一般 TOEFL 都是必要的,特别是近年似乎 TOEFL iTP 不太好用了。我听力和阅读没啥问题,就只买了写作和口语的网课,分别是托福写作黎老师和 Fancy 老师的。这两套网课主要是有一些好的材料(模板和语料),同时均附带一些批改服务,针对性会强一些。加起来应该没有超过 4000 元。写作当时教的是只写两个中间理由段,最终效果也不错。口语我即使是用汉语都未必能很好地在规定的时间内整理好语言,也就没期待多好的结果。

听力和阅读就刷 TPO 和背单词一般就行了。曾经高中的时候上过某东方的四科全程托福课,花了几万感觉提升十分有限,大概就是讲题型这样,并且十分难绷的是 7 人的小班课,过了小半年就只剩 4 人了,再过几天就变成 1 对 1 了,很难说是赚了还是亏了,但金钱面上说败家是确实败家,并且当时没有好好练习、好好听课,最后就考了 91 分。最后还是靠积累基本功 + 多练习来得游刃有余、心里有底一些。听力部分我个人不怎么写笔记,只写一些关键点,尽量靠短期记忆记住内容。因为我的实践经验是,写字的过程中一定会漏听,得不偿失。但这最终也是个人观点,谨慎参考。

注意部分学校,如东京工业大学,需要交 TOEFL 的 “Test Taker Score Report” ,而不是通过官方送分,且不接受 PDF 成绩单打印。国内考试的情况这种成绩单只能拿到一份,因此只能报一次很难受。如果是在国外考,这种成绩单可以无限花 25 美元再送,但由于通过国际平信送到国内,而美国-中国的国际平信业务十分一言难尽。因此要么找转运,要么做好 1 年还没拿到成绩单的准备,比如我 6 月在日本考的 2 月还没拿到,收件人写的自己的信箱,因此不可能是收发室问题。另外东京工业大学的 IGP(C) 项目不需要 TOEFL,比较另类。

部分学校留学生报考需要 JLPT 成绩。日语我基本只进行了备考程度的学习,纯粹的哑巴日语 N1。日语背单词我是用的 Anki + 自己做的 Flash Card(基于无敌绿宝书,边学边做卡),英语用的百词斩。

关于日本读研与学校/项目选择

我选择去日本主要是个人喜好和经济等原因,和日本的计算机水平方面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在这此方面没有做过多考虑(目移)。日本学校的研究生项目以考试为主,只有部分英语项目例外(例如东京科学大学(旧东京工业大学)的 IGP(C) 是申请制的)。同时即使走一般的路径考研也不太需要日语能力,只需要英语,且东大情报理工研究科的考试卷子也是日英双语的。不过不会日语对在日本的生活或“充分享受”在日本的时间会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强烈建议至少在合格后花些时间在学日语上。

日本考研情报战是关键之一,如果信息收集能力够强,则并不需要去语言学校、报塾、找中介,省下来的钱都够一年学费了。日本的国公立大学两年下来的所有学费加起来也就 7 万人民币不到,同时生活费也并不高(2025/10 upd:我收回这半句话,贵死人了,已严肃开始魔鬼节约生活),在国内与欧美之间。日本留学圈的中文信息集中在部分培训班即“塾”的内部流通、小红书(现在)、知乎(一直以来)、某几个论坛(小春,这些年不太行了)、一些神秘的 QQ 微信群上。

但上述几个并不一定是重点,且充斥着中介与机构发的垃圾信息。大学官网的信息十分详尽,同时在日语的各种 blog 网站上有许多备考心得资料,建议优先查阅。如果没有精力或能力去收集这些信息(特别是不熟悉日语的情况下)、制定计划,就考虑报个中介机构和塾让他们帮你规划和收集信息。似乎这些年线上的塾大量出现了,比如零和塾之类的,但笔者没有详细了解。不过作为计算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大概还是有其重要性的。

日本的研究生分为修士(通常 2 年,又名博士前期课程,对应国内硕士)与博士(3 年,又名博士后期课程,对应国内博士)两个阶段,需要分别考试才能进入,且报考博士需要先读完修士,不过少数学校也有直博项目(筑波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这些项目基本均为研究型项目,需要做科研、跟教授。各个学校的选拔方式、标准等均有不同。需要自己去翻各个大学的官网。比较关键的信息是 1) 考试一年考几次;2) 入学一年入几次;3) 有没有留学生特别考试(或留学生必须走这个特别考试、不能走一般入试);4) 是否必须要先取得“内诺”(即套词);5) 有没有纯申请项目、有没有英语项目,如果这两者有,发的学位是否有区别。

时间线上,日本与国内显著不同的是他们的学年从 4 月开始,3 月结束。因此会和国内的时间错开。研究生项目的入学时间以 4 月为主,10 月为辅,而考试季一般是 8 月(夏入试)与 1 月(冬入试),但两个入学节点与两个考试节点的有无等问题,每个学校,甚至每个科类均不同。例如对于我选的东京大学 情报理工学系研究科 创造情报学学科,同时有 4 月与 10 月入学,以及夏入试与冬入试:

但比如东大情理的计算机科学科类就是没有冬入试的,而其它大学可能根本没有 10 月入学。注意 4 月入学是主流选择,因此 10 月入学会在找工作等方面遇到一些不便。这是因为部分公司只考虑了 3 月毕业的情况,我目前已经有这种实感了。

关于时间线问题,如果常看日本留学圈的信息,会注意到相对去美国的人,去日本的人,特别是去本科的,战线大多拉得特别长。例如去考本科的通常均要在日本的语言学校泡个一年半,或者快的只泡半年,期间再读读补习班(“塾”),当然也有某些中学出来的尖子或者某些勇士直接直考。而考研的选择会多一些:

不过少部分教授不收没有日本本科或“研究生”经历的海外留学生,因此至少选定了教授之后需要提前联络一下问下能不能报考,并权衡是否要报考“研究生”作为过渡。

正是因为日本考研的战线拉得特别特别长,飞跃手册上相关的信息相对稀少,这里我尽量碎碎念得详细一些。我的选择是直考,且时间线拉得很早,跳过高田马场、不报塾/研究生,节约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并且即使此次没有合格,再去参加 25 年的夏入试甚至 26 年的冬入试,都不比大部分其他同届考生晚。这带来了大量的容错性。

同时建议准备风险应对与备选方案。虽然比较或者说相当恶劣,但可以考虑在大四的 9 月参加秋招拿到一份工作 offer,如果 1 月冬入试未合格还可以在 7 月入职之后慢慢考。同时还可以考虑国内考研,因为某些项目的考试内容与国内考研数学、408 等是有大面积重合的。甚至可以考虑多国混申。

不过要同时申请许多所日本的大学比较困难,因为不同学校的考试与材料准备常常各有特色。

注意日语中“情報”一词为汉语“信息”之意。日语中的“研究生”一词指的是外国人留学生去读的预科,而汉语中的研究生在日语里是“大学院生”,或者直接叫修士、硕士。研究生院在日语中是“大学院”,因此考研在日语中一般称为“院试”。为了区分开汉语日语中的“研究生”,下文会明确用词,但“考研”仍取“考院试”之意。

选学校方面,前面提到了同时申请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建议就准备 2-3 所学校,冲一所稳一所保一所。特别是如果进行直考,需要考虑旅游签证只有 15 天,而申请签证需要 5-10 天,如果选的学校考试时间过于分散会需要去考两次,甚至无法考试(正好卡在两次考试之前申请签证的时间内)。同时考一次试花的钱也是不菲的,笔者大概花了 8000 元(机票+食宿+考试费)。

(此处以与我背景相近为例)“冲”当然去东大、京大或东工大,“稳”和“保”都可以在日本的“旧帝大”里面选。项目选择方面,日本的一个大学院可能有多个科类,要去某个教授那,则需要通过教授所在科类的考试。例如东京大学有两个计算机相关的大学院:“情報学環・学際情報学府”与“情報理工学系研究科”,前者偏跨学科应用,有社会情报学课程、综合分析情报学课程等等,而后者更像传统的计算机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专攻、数理情报学专攻、电子情报学专攻、创造情报学专攻等。

因为我并不熟悉其它大学的情况,因此只有笼统的、从官网总结出来的信息,亦没有参考其他人的经验总结,姑且先列举在这里(注意此信息截至 2024 年 11 月,可能有缺漏,可能严重过时!):

东京大学相关的,我只了解了情报理工学系研究科的情况,其分为几个专攻,同一次报考仅能选择一个专攻:

当然也需要根据想去的教授所在的科类来选择项目。具体的信息可以在官网查到,日本的大学的官网上对教授相关信息的罗列是十分齐全的。

科研经历 & 实习经历 & 海外经历

大二某课程的要求,在同院系某老师处做过一点不知道能不能称为科研的复现工作,没有什么成果。但是利用这一段经历拿到了老师的推荐信用在了后续的交换项目上,还是很感谢这位老师收留我 ORZ。

大三上在某 AIGC 小公司划水实习,帮助不大,主要练习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编程和赚钱练习,用的 Python。

大三下在东京大学交换,走的是南京大学外派交换到东京大学的 USTEP 项目。期间选修了我最终去的教授的课。但结论而言这样的经历既是难以复制的,亦是不必需的。

难以复制是因为 USTEP 项目一年两次,南大一学期名额就 1 人(我们那届及之前是 2 人,现在缩了),校内选拔全看 GPA 与语言成绩,且需要处理课程冲突问题。例如我是把预计大三下选的课全部挪到了大二下修,特别是必修的三大实验。因此我大二下过得比较折磨,需要科研(?)、备考 TOEFL、备考 JLPT、修两个学期的课。不必需是因为首先 USTEP 选课范围较窄,同时没法带来太多申请上的优势,因为最终还是看考试成绩,且因为交换生不会归属于任何学院,因此没法“打入”内部生圈子,所有内部生可以获得的信息你都拿不到,并不会比没有去交换的外部考生有啥优势。我在交换期间除了听课外,有效进行的修士备考相关的内容就只有两项:研究室访问(后面会写到)与考 TOEFL。

毕业设计在考试时还没有完成选题开题,我写的研究计划书(后续会写到)提到了相关内容且被提问,但最后因为换了题目所以研究计划书上的东西变成了空中楼阁。

研究室访问、材料准备

日本当地学生写的备考心得一般会提到建议进行“研究室访问”,即前往想去的研究室,和教授、同学交流一下,感受下研究内容的匹配度与研究室、教授的氛围。甚至如果聊得来还能拿到一些往年卷与答案。

我是交换期间的暑假去访问的,且只去了第一志愿的研究室,前面学期中一直没想起来去。因为是暑假,并没有和几个同学聊上,和教授倒是聊了几句。去研究室访问一般要提前发邮件预约,还有不少礼节性的内容,可以用日语去网上搜索或阅读文末参考文献。如果没能去交换,则可以考虑旅游时顺便去访问,或反过来,去访问,顺便旅游,如果后者听起来是更正经花钱花时间方式。

材料方面,SGU 的材料和欧美类似,较为繁杂,我也不清楚,故此处不介绍。而一般入试的项目相对简单,通常有以下几种:

日本的大学越来越多地增加“书面审查”(書類選考)阶段,会根据成绩、本科背景、研究计划书等,在考试前筛选掉一些人。就我报考的东大情理创情而言,2025 年之前,无论是根据本地人写的心得,还是小红书上的信息,均是在此阶段几乎不刷人的,因为合格者名单中的准考证号是连续的,但正是在我报考的这次 25 年冬入试,从准考证号看来,90 人中约有约 30 人被刷掉了。同时在 2025 年 9 月补正此文而上知乎小红书翻材料时发现被刷掉的情况罾多见。因此竞争的激烈化是可以预见的

具体的时间点方面,我在 24 年 11 月上旬写研究计划书,中旬报考,12 月下旬看到书面审查的合格名单。日本发榜很多不会直接通知合格者,只会在官网把合格的准考证号放出来,自己在规定时间段去看,且可能过期不候,这点需要注意。

我写的研究计划书用 LaTeX 排了个两栏的布局,左半边是志望分野、理由与业绩(活動実績),右半边是想研究的课题,包括背景、提案方法、预期评价实验与参考文献,主要是为了展现自己“做科研的能力”,如考察手法、设计实验与查资料等。最后在 coconala 上找了位老师帮忙看看,结果其说已经 OK 了不用改了。

备考与考试

日本的院试一般均有笔试与面试,笔试考察数学与一些专业课,面试会考察语言能力、专业知识,以及一些公式化的问题,如为什么选择我们大学?为什么来日本?为什么报考此学科?你想从事怎么样的研究?

以下为东京大学情报理工研究科电子情报学(我第二打算报考的科类。因为我希望去一些偏工程的方向,因此也稍微研究了一下)的考试内容。更详细的内容在一些日本人的 blog 以及小红书?上有人发过了:

而重点就是我考的创造情报学的考试了,其考试形式不可谓不新颖。

正因为专门科目十分另类的考试形式,小红书、知乎上有人建议不要选创造情报学的专门科目考试,而是选电子情报学的专门科目来考创情,例如这篇。但是冬入试是没有此选项的,且我也不介意抽奖,特别是我本身就是各种都会一点,但都学得不深的类型,因此考的创情自己的考试。

我个人的备考思路是:

我这次考试在 2025/01/30 和 31 两天,正好是正月初二、初三,因此除夕是在飞机上和机场度过的。第一天考专门科目:

第二天考编程,具体题目是在一个 NxM 的二维字符串中搜索匹配一个模式串,有点类似正则表达式,但可以从任意初始方向匹配(上下左右方向),且这个模式串可以拐弯(例如“<”表示方向顺时针 90 度,“-”表示任意方向旋转 90 度或不旋转)、可以包含通配符,还可以包含重复(Kleene-star)与组匹配(类似正则里的 (def)* 语法),只需要搜索出所有“从该点以任意方向可以匹配出一个串出来”的所有坐标即可。

题目的数据量最大只到 1000x1000,因此可以硬搜,使得此题难度只有 NOIP 普及级别,不过我由于各种浪费时间、缺乏练习、编程熟练度不佳,最后一个 Subtask(组匹配)没有写出来。使用的语言是 C++,但开头用 Python 浪费了 30 分钟。

02/03 是面试,我回国在线上参加的。流程十分简短,全程没有超过 8 分钟。内容就是主持人让我做自我介绍,第一志愿的教授再问 1) 你提到你毕设有做相关工作,具体做什么(我回答还没开题,只做了些准备工作,熟悉环境等);2) 为什么选择日本和我们研究室(如实回答);3) 你会编程吗(如实回答);三个问题,就结束了,颇有仅走个过场的意思。

最终 2025/02/14 出结果,侥幸合格。备考过程中与考试时心态是直考创造情报学的一个隐藏痛点。因为考试形式与内容古怪,且直考+没有报塾,我基本处于没有任何“小道消息” 与周边相同情况、相同目标的 peer 的状态下在备考,因此心里十分没底,心态上的压力会比较大。

考试成绩

入学后无聊就尝试进行了入试成绩查分,结果如下:

本文仅代表个人的见解与经验,供参考。欢迎正计划或准备考研的同学通过邮件/评论联系我讨论。但请不要要求我提供更详细的考试题目等的信息。

参考文章

这里只有和创造情报学相关的内容。主要参考了一些日本人的合格经历,其中有与我的经历相左的内容,请自行甄别:

创情的往年卷:

还有一些日本人售卖自己写的往年卷答案,这里就不放出了,请自行决定是否购买。

※ License:此文禁止任何形式的未经提前联系与书面同意的转载!此文并不使用此 blog 其它文章所使用的 CC BY-NC-SA 4.0 China Mainland 授权协议,而是保留所有协议。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