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 2025/10/31:更新到 2025/10/31 为止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特别是在日本开了 JL1HRE。请直接跳转到更新部分。
本业余无线电台主页:https://ham.chariri.moe/
另外,头图并非 BD4WXB 台的照片,而是笔者 2024/07 在 JA1ZLO 参加 6m and DOWN 比赛时拍的。
今天(2024/10/23)更新这个几个月前就已经施工完毕的电台主页的时候,才发现 Google 居然没有收录这个主页。反而百度都已经收录了,不知道为什么。因此在 Blog 里加一篇文章重定向到业余台主页,做一点小小的 SEO。
碎碎念
既然写都写了,顺便写写笔者开始业余无线电的历程吧。笔者最初是 2020 年疫情关在家里上网课时摸鱼看到了 B 站推送的业余无线电相关的内容,特别是一位叫科技小汪的 up 主(BG6FQO)的视频。看了这些视频后逐渐对业余无线电产生了兴趣。
然而高中期间笔者一直没有机会去考业余电台操作证,上了大学也因为疫情、时间没对上等原因一直拖着没考,直到 2023 年下半年闲下来之后就去南京旁边的镇江考到了操作证。南京的考试举办实在不太积极,允许跨省考试这一点实在是帮大忙了。
考了之后买设备,笔者最后买了个二手的欧讯 KG-UV9D(Plus) 加钻石 771 天线。悲剧的是学校离南京市区有不短的距离,并且宿舍也没有良好的发射环境。大气山太冷了懒得爬上去,因此通联一直不是特别的顺利。
在这期间也陆续买了 RTL-SDR 和 NanoVNA 之类的小玩意。2024 年寒假回家时买了套即时通 D9000app + 钻石 770 天线,于是发射功率从 4~5 W 来到了 25 W。可惜家里离市区的距离更加完蛋,因此通联仍然不是特别顺利。
2024 年 3 月新实施的无线电规定对笔者而言是十足的坏消息——其规定 2024 年 3 月之后设台的 B 级电台,在短波频率的最大功率只能到 15 W。而即使考取了 C 级操作证,想开设功率超过 15 W 的短波电台也需要工信部颁发的电台执照(俗称大照),而非原先由各地无线电主管部门颁发的执照(俗称小照)。前者的获取复杂度可谓十分逆天,常常需要 6 个月甚至更久、扯无数的皮才能办下来。最后办下来的证还可能有电台可否固定/移动或通联对象的限制。笔者在 2024 年 10 月才考到 B 级操作证,更别说还没开设 B 级电台,因此受这一规定的影响是很大的。
同时,南京地区的无线电批准方面从 2024 年 3 月开始亦对通联位置和设台地作出了新的限制。目前的南京无委在批“小照”的时候,只会批固定/移动车载台址、通联范围限定省内。首先,固定/移动车载台址会造成笔者这种两地跑甚至全国跑的人没法合法异地发射。其次,通联范围限定省内直接让短波近乎没法玩(稍不注意就和省外的人通联了),卫星通信更是想都不敢想。
与南京无委的相关负责人在群内沟通后,其答复称可以放心跨省通联、异地操作。但鉴于近期有持外地固定台址电台执照的友台在浙江(实质违法地)异地发射,被当场抓获后处罚 5000 元的事例发生,笔者并不认为这样的答复能打消大伙心中的疑虑。
HamCQ 论坛上,以及南京本地群内对台址与通联范围有过许多讨论,但笔者未能从中发现能解决南京地区面临的困境之方法。同时上海、浙江、重庆三地禁止 U 段的发射亦是令人不安的信号。种种迹象表明国内对业余无线电的规制逐渐严格,呈现出某种“打压态势”。
笔者最近(9 月底)在山东潍坊考取了 B 级操作证,但还没有购买短波设备,因此暂时还没有开设 B 级业余电台。等有钱了再说。
同时笔者在日本亦考取了日本的业余无线电操作证(無線従事者免許,简称「従免」),等级最初为三级,后换为一级。日本的业余无线电考试比国内难不少,但由于仍然是全部选择题,因此努努力还是可以速通拿证。由于日本的考试可以跨级考,且不像国内 B 考 C 要求设台期满一个时间,因此可以直接考最高级。笔者考三级准备了 2 周左右,考一级准备了 1 周左右(究极的速通)。
日本的无线电规制在很多方面比国内松,如他们可以上来就进行短波操作,因此理论上如果最初就考了一级操作证,就可以设 200W 功率的短波台了。不过没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想必大功率反而是有害的。三级证书最大允许的功率是 50W,而一级可以上 1000W。同时所有台移动操作的最大功率限制就是 50W。超过 200W 功率的电台有一些特殊的审批程序,有点类似于国内的大照,需要和附近的其它无线电用户进行各种协调之类的,要麻烦很多。
与中国类似、与美国不同,日本设台是与考操作证分开的,需要综合通信局递交单独的申请以获得电台执照(無線局免許状,简称「局免」)。同时固定台址和移动台址的电台需要分开申请,缴纳两份频段使用费,但使用同一呼号。笔者由于并不在日本长期居留,因此没有开设业余台,而是加入了东京大学业余无线电俱乐部(東京大学アマチュア無線クラブ),使用 JA1ZLO/JA1YWX 业余台进行操作。同时笔者亦在东大无线部认识了很多同样热爱无线电、热爱技术的伙伴。
笔者在日本参加过两次 JARL 举办的业余无线电比赛:6m and DOWN 与 Field Day 比赛,同时在 4 月的 All JA 比赛也去打了个酱油,只是那会还没拿到操作证,因此没法实际参加。在市中心、用大天线通联效果就是好!
另外日本考试、申请操作证与电台执照均是收费的,且业余台也需要缴纳无线电频段使用费(虽然很低,似乎是 300 日元),而中国大陆上述几项均是免费的。除了工信部大照之外,中国的业余操作相关的行政业务效率可谓秒杀日本对应部门。国内考试完当天晚上就发操作证了,申请小证第二天就审批完第四天快递就寄到了,而日本(特指关东)地区考试拿成绩就需要半个月,申请操作证再等 1 个半月,设台笔者没试过,听说从 1 到 3 个月不等。
总之,有钱了先开个 15W 的短波台玩玩。
2025/10/31 更新
在写完这篇短文后有了大量的变化。BD4WXB 台方面,笔者先是购入了三脚架和与之配合的天线底座、铅酸电池等,并被 BA4QCN 拉进了南京大学的业余无线电群,在那里认识了几位朋友。
此后在 2024 年年底,笔者就经常去学校附近的公园野架,后面还从一位朋友那里借到了辆小 SUV,数次去了江苏几座山(茅山、苏州西山、花果山、铜官山)等野架。电池也从一开始的铅酸换成了锂电池,上面接的自己焊接的 XT60 端子。另外还买了八木天线并尝试卫星通联,总共大概完成了 7 个 QSO?基本全是在 PO-101 和 ISS 上完成的。
由于 BA4QCN 在 25 年 3 月赴英国交换(并变成了 M7NCQ),因此先前通过和其一起野架并客席发射短波变成了借用器材+隔空发射。从合规性上各种程度上都比较的不妙。同时笔者也就一直一直没有购买任何短波设备,直到 QRT。
在 2025/5/4、2025/5/5 笔者和 BA4QMK 一同去了苏州西山缥缈峰、连云港花果山玉女峰野架并参加当时的浙江省 VHF 远距离通联比赛,并拿到了第 6 名的成绩。感谢各位参加的友台!
事实上野架与其说是野架也可以说是开车兜风+观光,虽然每次 UV 段和短波加起来其实只能完成 10~30 个 QSO,但本身爬山、观景也是很有趣的大概。另外神奇的是通过 postcrossing 也遇到了一些玩业余无线电的朋友。例如 BI7AYO。
不过随着 2025/6 笔者从本科毕业,车也还给了朋友,基本失去了高强度通联的条件。甚至连打印 QSL 卡片的针式打印机都卖掉了。在回到老家后亦没有特别好的电波环境与设备来进行 VHF/UHF 通联。因此 BD4WXB 这一电台从 2025/6 开始就再没有使用过了,十分惭愧。大部分体积较大、不适合邮寄或带上火车的无线电设备,例如电池、八木与 NR770H 天线等也出给了南大或南京高校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联合会的友台,只剩了卖不出去的即时通 D9000app 与 KG-UV9D(Plus)、771。
2025/10 笔者到达日本后,又可以以 JA1ZLO 的身份使用电台了,同时亦由于有了更长的居留资格,可以开设一个有效期 2 年的日本个人业余电台,因此开设了 JL1HRE。日本的无线电申请系统在这一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先前的"電波利用 電子申請・届出システム Lite"变成了新的电波利用电子申请系统,且先前需要寄送纸质材料,而现在可以纯电子申请了,可惜线上申请执照也只有纸质版。
变成线上申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从买台并填表开始算,花了 10 天左右就拿到了电子版的执照文件,从先前的 1~2 个月相比可以说是神速了。虽然与国内小证的 1~3 工作日还有差距,但和中国国内大证的动不动 6~10 个月完全没法比(不过日本的 200W High Power 台也需要一些相对复杂的手续)。
日本的呼号范围 JA~JS、7J~7N、8J~8N 早就已经发完过一轮了,因此呼号已经回收了很多轮,笔者拿到的 JL1 至少已经是第一次回收了,有可能是第二次回收,因此至少有一位或两位曾经也叫 JL1HRE 的日本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说不定笔者 2 年后如果回国注销这个呼号,再过十多年又会有一位 JL1HRE。
在日本笔者目前只买了一部 YAESU FT-70D 手台,在东京这个电磁环境也没太指望有良好的 V/U 段表现。加上平时没有抽时间拿自己的台通联,因此目前还是 0QSO,也就懒得去更新电台的主页、准备 QSL 卡片等,目前主页上还是写着 BD4WXB 已经 QRT 的信息。
回到 JA1ZLO 后笔者在两场比赛打了打酱油,一场是和大家一起参加的 JARL 全市全郡通联比赛,主通日本国内台,倍率分是通联的日本市郡级行政单位数。最后大概个人贡献了 20 个不到的 QSO?总之很惨。另一场是在 JA1ZLO 参加,但以 SOAB 单人单机全频段一个人打的 CQWW SSB 2025 比赛,倍率分是 CQ 分区数加国家数,笔者在约 18 小时的工作时间内完成了 200 个 QSO,总分 75000 左右,并没有达到最初自己定的 100000 分的目标,主要第一次参加这种全球性通联比赛,各种经验实在差太多了。另外东大驹场校区学生会馆的开放时间也带来了相当大的不便(周六 10:00~21:30、周日 09:00~19:30)。
现在就是想攒钱买台 IC-7300 再从国内带一套 MA-12 天线过来在这边也玩玩野架,因为遗憾的是这边同样没有在屋顶架设天线的条件。
截至 2025/10/31 要写的无线电相关更新(简略版)大概就是这么多了,祝电波中再见,73。

